一直认为海盗湾就是个奇迹,居然在老美和瑞典政府如此的重压之下,依然屹立不倒,至今仍然可以访问,下载。
电影以记录片的形式讲述海盗湾三位创始人被告的始末,虽然此片的视点基本上站在被告的立场,但依然可以看出版权之争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片名AFK是Geek术语,电影也带着观众一窥真实世界中的Geek生活。最后众人入狱的结局令人扼腕。
开始看就想到的四个字,技术无罪。
09年手机还是按键的时候,就有了这么超前的工作模式,理念。无组织者无线下办公,只在聊天室线上沟通。三个理想主义者想要的开放的网络,自由的文化。在集权资本面前,像是两个世界。有一种在看印度电影无政府抗争的压迫感,但是是一种高级上流版,虽然年轻人们很不羁。
海盗湾
1.虽然是纪录片,但看上去像剧情片。导演:绿林好汉
做了很多电影的处理
悬念片的感觉
2.海盗湾后来的故事 维基解密
网络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 IT 信奉社会主义
-网络资本主义:苹果、微软
从网络社会主义出发,但后来分岔了,用版权来挣钱和控制
介入到世界最大的政治之中
北欧目前在copyleft运动中走在前面
“互联网之子”
斯诺登
海盗湾-好莱坞 现实上肯定是输的,可是他们被关起来了,海盗湾还是在成长
*纪录片作为电影会介入到世界上最复杂的力量
这种反抗的意义?
网络共产主义思想
3.关注这股力量
导演也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者
民主社会主义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之中,有没有这种网络乌托邦吗?是什么样的人在做?
微信
技术:他认为微信是一个工具。做完之后就要离开它。(这就是社会主义网络乌托邦)
可是对于商业来说,就是需要用户粘性!
不完全吻合
微信的几个原则
延伸观影:
《互联网之子》
全世界的IT为他悲叹
《斯诺登的故事》
改变了政治格局
直到判决宣布的最后一刻,Peter Sunde和Fredrik Neij还在离家万里的老挝幻想着自己并不会被判刑,而另一位好伙伴Gottfrid Svartholm则幻想躲在柬埔寨就能免去牢狱之灾,最终他们都纷纷屈服在现实世界的规则之下。自始至终,他们熟悉的只是TPB的世界,在离开了键盘的世界里,他们都显得过于天真,用江爷爷的话说就是:Too Simple,太Naive。
类似的人还有大名鼎鼎的Julia Assange 和今年初自杀的Aaron Swartz,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想要通过互联网和科技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没有审查、没有限制。但旧世界并非这样运作。
政治的另一个名字是肮脏,秘密和黑幕是它的一部分,并几乎已经被大多数人所默认。也许因为幕布太厚太脏,我们默认政治就该藏在后面。因此当Julia Assange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拉开那张大幕,他注定要开始流亡。
大公司是旧世界里的另外一种庞然大物,在这里特指唱片和电影公司,它们一直以来做的就是版权生意,即使什么也不做也可以靠版权过得很好。已经开始有人怀疑,原本用于鼓励创新的版权法
此片是BT得来,很光明正大的说。
影片没有过多渲染几位被告的背景,也没有过多渲染海盗湾这个网站是多么的酷,整体上就是记录了案件的审理过程。毕竟这个是纪录片,不像电影,里面的几个主角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平凡,不是演出来的,观赏性显然不如社交网络,但是有一些交集,例如napster。但无论是他们之间的聊天,还是跟律师的对话,或者是在托管的服务器前介绍自己的网站,唯一的感受,就是真实。BT不是瑞典人发明的,但却被海盗湾发挥到了极致,全球最大。电影的海报就是代表海盗湾的服务器,就是海盗湾的tracker。
电影里面说他们不是理想主义者,海盗湾不是公司,海盗湾究竟赚多少钱也没有公布,请求赔偿的金额也只是通过页面上广告的简单的计算加乘得来。这种计算显然是不对的,但既然想要关掉这个网站,就要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计算出一个损失的金额。律师总是试图把海盗湾协助盗版传播的行为和电影公司的损失联系起来,但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当然,更无法作为给他们判刑的证据。
海盗湾提供tracker给用户使用,用户利用tracker传播文件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版权的目的,以免使其沦落为资本豢养的工具。在简中网络内,随处可见别有用心的人对公共资源的二次贩售和防不胜防的一键安装。他们不仅污染了网络资源和个人计算机,更是对互联网精神的亵渎。我们当然要鼓励那些拥有创意、付出劳动的创作者们得到应有的利益,但绝不允许资本为私利而大肆侵占公有领域资源,让原本自由的思想和创意变得踟蹰不前。你觉得呢,DISNEY?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一些诡异的偷换概念、逻辑混乱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ahswykj.com/plshow/id-60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