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也是在那样一个午后把小说《情人》看完的,十五岁的我头发还不太长,也很想把我的吻印在情人的嘴唇。
电影里她说了无数次,我不爱你。
她,十五岁。还那么小,小到可以随意的对待爱人,小到常常忽略爱的意义。她的人生这么长,她经历的事情还这么少,她没有遇见太多人,所以她一直觉得刻骨铭心的爱情可以在漫漫余生里变得微不足道,而没曾想到,过了许多年那个彬彬有礼搭讪的中国人留在了她的心里,成了她独一无二的情人。
她只是太小以至于不知道这样的爱有多珍贵。当我们十五岁的时候,爱情是什么模样呢。十五岁的我们很少去想以后,恋爱或者性爱好像对于我们来说无足轻重,我们不怕失去。
我看见,十五岁的她坐在车里呼吸局促,男人稚拙的手应该是颤抖着覆盖在那双日后会亲吻多次的小手上。分明是两个情窦初开的人儿。
我看见,十五岁的她在车窗上俏皮的印下她的吻,而他在车里手足无措,难掩心动。妓女与嫖客从来不需如此,逢场作戏一场欢愉就好。
我看见,十五岁的她有一个乱糟糟的家,乌烟瘴气的和那些个美美的午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把电脑里的电影《情人》关上的时候,却禁不住想起杜拉斯
这个内心寂寞了一生的女人在写那本自传体性质的小说《情人》时,已经是70岁的人了。在用颤抖的笔写下“饮酒也能发出寂寞的声响”的时候,也给了电影里的男人和女人太多难言的寂寞。然而杜拉斯却说过,守忘寂寞,是为了等待——可惜,电影里的男人和女人没有等到,现实中的杜拉斯却在人生的最后等到了——小伙子扬。安德烈陪伴快乐地她走过晚年,用爱情,用温暖,以至于深情的笔调写下《蓝眼睛黑头发》送给扬。
守忘寂寞的你,还在优雅地等待吗?
是不是没有睡,还在寂寞的夜里独自游荡,寻找着一份你所需要的爱情?
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些暧昧的倾诉……就这样,寂寞的夜里,你们邂逅了,尝试着相互抚慰对方那颗疲惫的心,最后不可抑制的爱上。于是一瞬间里,竟也有了久违的温暖感觉。
然而,当一个人怀想的时候,却不知爱上的究竟是寂寞,还是寂寞里邂逅的那份爱情……这已经不太重要。
杜拉斯的经典小说《情人》我读过两遍,动人的文笔、深邃的情感一度我认为根本不适合搬上银幕,因为整部小说情节支离破碎,基本上是杜拉斯的喃喃自语。
看完让-雅克-阿诺1992年拍的《情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为它的影像、旁白之间的巧妙结合,为令人咂舌但却心潮澎湃的性爱场面,也为它出色的选角。无论是简玛奇的15岁少女,还是梁家辉的中国情人,基本上都符合我在看小说时的想象。
特别是喜欢片中多次出现的性爱场面,一对跨越年龄、国界、种族的男女,在狭小和阴暗的房间里欲仙欲死,而房外是嘈杂的人流。一间房,让他俩与世隔绝。也让这段冲破重重禁忌的爱情越发迷离动人。
你说
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但发生一次爱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你是爱他的
你这句话里
我想你是爱他的
你跟他上演了一场爱情故事
性不代表爱
女人可以有很多次性爱
可以有很多个性爱对象
但心里有一个人
跟他发生一次爱情故事
远比性更重要
如果这部电影撕掉“爱情”这个标签
就成了一个嫖客和刚“涉世未深”的妓女的故事
可是因为有爱
这个故事被美化了
似乎所有事出于爱就会显得更加高贵
这也是认为爱的可贵之处吧
有爱的性叫性爱
无爱的性顶多只能叫性交
情色部分的确有些过分,必然争议很大,所以就把那些片段抛在一边吧,剩下的情节当做普通影来考虑一下。
之前只是看到过一点片段,还以为女主角是越南人,不过说实话的确很像,所以很难说漂亮吧,至少被影片中她的舍友Helen对比得有些惨淡。
白人女孩和中国男人的组合在1920年代当时双方所在的社会看来都是不可接受的,近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经历了彻底的动荡洗牌传统社会早被打破颠覆,国人的审美观也完全西化,而欧洲对中国男人的鄙视概念至今犹在。
影片中其实最出彩的角色我觉得是那个被悲惨命运压垮的母亲,完全放弃了自尊心和道德感,可鄙可悲的同时又执着溺爱孩子到令人揪心,尤其是站在雨中送长子回国的那个镜头。
情节方面书中很多的描写在电影很难表达出来,不过更喜欢电影,大概因为不能理解那时候的法国人的想法,书看得实在比较郁闷..何况书是完全由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多数是心理描写,但是电影则是用镜头呈现事实..
画面很美,梁家辉很有魅力,而女主角,戴着男装帽子穿这破了的皮鞋站在船上,嘟着微微翘起的嘴唇那一幕,这些年来一直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不知道为什么..
二刷传记片 杜拉斯和她的中国情人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ahswykj.com/plshow/id-13191.html